clash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这一篇本来的安排是写有关于行贿的那些时候,但是想想还是把这章给删了,提前写点大家都说有点意思的事情。这新的一篇文章,估计会有更多人反弹,特别是触及到利益的人,以及部分自以为是的人,所以说我这些文章,你大可以就那么一看,我也就这么一些,不同人有不同程度的领悟,这就足够了。这篇文章为了照顾到不同人群,我写了:1、一些石头珠宝造假手法(满足部分人);2、行业本质,即价值定价权问题;3、行业炒作手法,这是行业势力布局的方法;4、顺带提了热门的赌石(满足部分人)。所以这篇文章会比较散!
  一、宝石奇石就是石头
  二、售价的猫腻
  三、价值定义权
  四、如何炒作收藏品
  五、不可不说的赌石
  附属:三大层次的造假综述
  一、劣质造假宝石和奇石
  二、化学工艺人造宝石奇石
  三、高科技人造宝石奇石
  一、宝石奇石就是石头
  先看百度百科的介绍:
  “一般习惯将金银等金属之外的天然材料(矿物、岩石、生物等)制成的,具有一定价值的首饰、工艺品或其他珍藏统称为珠宝,故有“金银珠宝”的说法,经营这些物品的珠宝行也统称为“珠宝行”。科学地说,“珠宝”与广义的“宝石”的概念是相同的。广义的宝石泛指那些适宜进行琢磨或雕刻加工为首饰或工艺品的原料。”
  本来珠宝还包括首饰用贵金属:金、银、铂、钯等,不过在本文中暂不讨论这些贵金属,事实上这些贵金属本身也没啥太大猫腻,最多就是用便宜的冒充贵的而已。
  而宝石包括包括:天然宝玉石(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机宝石)、人工宝石(人造宝石、再造宝石、拼合宝石、合成宝石)。
  按照一些资料的说法,宝石,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美”,即艳丽晶莹,光彩夺目。宝石如果不美就不能成为宝石,这种美或表现为绚丽的颜色,或表现为透明而洁净,或具特殊的光学效应(如猫眼、变彩、夜光等现象),或具特殊的图案(如菊花石、玛瑙、梅花玉等)。例如同为金刚石,透明少瑕者可用来琢磨成名贵的钻石,而透明度差、多瑕、色黑者则只能用作工业原料。
  “久”,即质地坚硬耐磨,能够经久不变。由于宝石的价值高,人们必然期望它能够经久耐用,可保值甚至世袭的物品。钻石之所以成为最昂贵的宝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是世界上最硬、又不怕腐蚀的宝石,故世上价值较高的宝石多为一些硬度大、耐腐蚀的硅酸盐矿物(如翡翠)、少数氧化物(如红宝石、蓝宝石)及单质矿物(如钻石),而质软、易受腐蚀的宝石(如岫玉、南方玉等)本身价值较低,常用于制作工艺品,以工取胜;但也有少数宝石不在此列,如欧泊、珍珠。
  “稀”,即产量少。物以稀为贵,世上极为稀少的祖母绿宝石,上等质量者每克拉(0.2克)价值上万美元,而某些颇美丽又可耐“久”的宝石(如紫晶),由于产量较多,开采较容易,其价格一直较低。某些常见的岩石,经琢磨后也具美观耐久的特点,但却不能成为宝石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原因就是物易得必贱。
  以上这一大段也是来源于百度百科!
  而在收藏界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藏领域,就是所谓奇石,什么鸡血石、和田玉、田黄石、硅化木、事实上,它们的评价标准也是遵守前面对宝石的原则,即“美”、“久”、“稀”。
  好吧,从网上摘录了这么多给您看,其实就是告诉您一个道理,所谓宝石、玉石、奇石等,其实都是石头而已。
  二、珠宝售价的猫腻
  这些年流行起所谓的钻戒等钻石制品,其实就是被商家炒作出来的。
  为什么商家热衷卖钻石等首饰,而不是黄金,奥秘在于黄金等价格是透明的,而钻石等的价格是不透明的,还有就是商家赚的一个设计加工费比单纯黄金贵。也就是说,对于商家来讲,钻石等宝石首饰,是相对高附加值的。
  所谓的钻石本来就是商业营销的产物。
  在1939年之前,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不会把钻石当爱情象征,更不会在结婚时候非得送钻戒。这一切都是一家公司造就的。
  De Beers 在1888年由塞西尔·罗德斯创办,现在公司总部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是一家私人公司。一条龙主宰了全球4成的钻石开采和贸易。1939年,由于经济不景气,当时戴比尔斯(De Beers)不得不削减自己90%钻石的生产量,为了打动世界钻石需求,打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经典口号,成功把钻石推销给了大众,使钻石的价格一路走高,并最终形成了 今天的高度垄断的钻石市场。1993年戴比尔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时打出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它奠定了中国消费者对钻石的感情和定位,使钻石在国内也成为永恒爱情的代表。
  知道吧,这个就像今天很多国人眼里,奔驰宝马就是富人、有实力的象征一样。
  所谓的由GIA(美国宝石学院)创立“4C标准”,这个标准其实并不是那么客观,重量(CARAT)、净度(CLARITY)、色泽(COLOUR)和切工(CUT),四项中,前三项都相对较标准,但是切工就有很多猫腻,大多数钻石都不是完美的几何形状,要么为了避开某些缺陷做了修正,要么,而我国国检把钻石的切工分为很好、好、一般三个级别,这个基本就是笑话了。
  而且普通钻石饰品,售价本身已经远脱离价值本身,而且这种大众级的钻石,是没法进入收藏家那边流通的。不信把您的钻戒拿去回收商店看看值多少钱,然后把店员说的价格,除以1.5到2就差不多是你的实际价格。
  对于钻石,我的建议很简单,当您不差钱的时候,为了诸如结婚等,买点,就图个心情愉快,那没啥。如果您有钱,看到喜欢的,图个心情愉快,也买了,那也没啥。如果您钱不多,千万别买,买这个,不能保值。
  一件超市卖的珠宝首饰,它的价格包括
  1、贵金属材料成本(这个是客观的,商家赚的都是辛苦钱)
  2、宝石成本(这是最大的猫腻,同样的大小、不同的打磨,价格都有较大差别。一般来说,经过加工最后算到首饰上的宝石等,其价格都会比商家加工前的价格贵上两三倍。)
  3、设计制作成本
  4、品牌、广告成本(这部分是如何花出去的,参见三四章)
  5、利润和税收
  对照这个,所以我告诉您,珠宝首饰和贵金属首饰成本完全不一样,贵金属首饰价格是实实在在的,而珠宝首饰价格是虚的。
  有人会说,宝石如何如何值钱,增值。那么我们来看看石头,或者说宝石的价格。我们都知道宝石等很贵,但是这种贵真的是像宣传的那样吗?先讲个笑话:
  2008年香港佳士得一件明中期田黄石狮型镇纸200克拍出天价2500多万元港币,加上手续费等等需要3000万元。很多业内炒家大肆宣扬,以此计算出田黄石每克值15万元。其实这个因为它是明中期的艺术品,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即便不是田黄石,价格也不菲吧?。明朝一宣德炉也值不少钱吧?你能说这黄铜有多么值钱吗?比黄金贵吗?这不是田黄值钱,而是文物值钱。
  更有甚者,拿溥仪潜逃到前苏联时身上只带了田黄三连章,没带其他东西,有人以此声称田黄石如何宝贵。其实那个田黄三连章是乾隆皇帝用过的,也是清王朝末代皇帝身份的最后一件证物,就一身份证明,换句话说,你能说你的身份证那张卡片比你全部家产还值钱吗?
  这两个典型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一件宝石等是不是值钱,不能单看它卖多少钱,更不能看一些卖家吹嘘的某些拍卖品的价格。因为卖的价格,可能有多种因素在里面。一双球星穿过的普通鞋子,肯定比阿迪达斯、耐克等的鞋子贵的多,但是不等于一般的这种普通鞋子,价格会比阿迪达斯等贵。
  有人问我,你看买什么宝石比较好,
  我的观点就是,大路货最好,避免选冷门珠宝或者新潮珠宝。坚决不要选所谓价格明显高出一截的所谓品牌珠宝
  我个人的建议是,挑选原则
  1、 收藏时间较长的收藏品
  2、 在你接受范围内,你喜欢就好。
  3、 除非你有足够资金,否则别碰炒作。
  4、如果您真的要炒作,那么买最贵的,这跟炒房要买高档房一个道理,贵的只有有钱人买的起,他们对价格没那么敏感。
  5、别相信媒体,那是商家买通的。更别相信拍卖会之类,那个卖的,跟你买的,完全不是同样的东西。
  三、价值定义权
  如果我要问您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石头、宝石最好?
  您能怎么回答我?如果您回答越漂亮的越好。那我要问,什么样才叫漂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吧?
  像文物古玩,有个标准就是存世越久、存世越少、在历史上有某种意义(如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代表等)来评估。而石头宝石除了存世越少这条外,其他是不能用套用的。
  实际上最早的宝石,就是早期人类觉得漂亮的石头,可是麻烦就在这里,这个漂亮是人文的,是难以定义的。
  大家没有思考一个疑问吗?什么样的黄金较好,只有一个标准,即纯度,而且这个标准是客观化。而什么样的翡翠等叫好,有标准吗?比如本来是纯度越高,看上去晶莹剔透的钻石好。但是有同时有个现象,某些有杂质等,会让钻石产生不同光泽,为什么会更贵或者更便宜!
  黄金的好坏是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客观标准定义的,而珠宝不行!这个跟葡萄酒很相似,所谓葡萄酒,其实就是一款利用价值定义权扶持的产品,凭什么说干红一定要没有糖、不能甜?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这种标准是某个糖尿病患者制定出来了。我请教过很多所谓国际大师,唯一的解释就是没有糖、涩味的感觉,可以让舌头对某些食物比如烤肉等味道更加敏感,仅此而已。
  所谓的价值定义权,就是利用权威媒体、权威意见领袖的作用,向公众灌输某种价值标准,然后引导公众按照这个价值标准去判断和决策!这里面有这么几点是必须的:
  第一、有权威意见领袖,比如行业协会专家、知名学者、权威机构的发布,甚至明星等。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够让民众产生信任感。
  第二、有权威媒体参与报道,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并支持这个观点。
  第三、有合适的商品(比较赏心悦目、比较稀少)存在,这个商品不能多,但是也不能太少,因为多了就不值钱,但是太少就难以形成市场。
  操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某个权威意见领袖,在某个权威媒体,谈谈这种商品的价值,吹嘘下,然后报道描述下这种商品如何如何名贵、值得收藏。
  所谓的奢侈品文化,就是在利用话语权的优势,努力制造这种价值定义权。一个叫欧阳坤的中国商人,在美国注册了一家所谓的世界奢侈品协会,然后在中国一面通过发布大量来源不明却广为传播的数据报告制造影响力,一面忙于全国的各种展会、颁奖、授牌、论坛等活动。哪里需要一个奢侈品的名头,它就在哪里粉墨登场。微博网友“花总丢了金箍棒”对这个自称“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研究与管理的权威组织”的很多暴露底细的荒唐痕迹进行了揭发,发上微博,引来诸多网友围观。其实在这里所谓的世界奢侈品协会,其实就是包装了一种权威,来制造一种话语权!像业界首屈一指的奢侈品行业协会,有名为“Comité Colbert”的法国精品行业协会,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也有各自国家的奢侈品行业协会。这里的奢侈品协会和欧洲的这些奢侈品行业协会,他们其实都是利用一种权威感,来制造一种具备定义的话语权。所不同的是,人家欧洲是老老实实用既定的原则去做奢侈的事,而欧阳坤的世界奢侈品协会是没有从基础开始,而是为了钱做不实的吹嘘,甚至弄虚作假。因此他的这个世界奢侈品协会就成了一个笑话。
  想想看,钻石是什么?除了工业切割、做高压观察窗外,还有什么用?它能“恒久远”吗?它经不得碰摔,它碰不得火,不就是亮晶晶的石头而已嘛?论观赏美丽漂亮,它不如价格便宜的锆石,论色彩鲜艳,他甚至不如彩色玻璃。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美丽故事,所谓的名人推崇,所谓的价值连城报道,钻石的价格会不停上涨吗?
  我告诉您吧?如果不是所谓的名人背书(王冠上镶钻石),然后商家的炒作,要不然钻石未必比红宝石、蓝宝石值钱。其实这种我起了个名词叫历史(既定)价值定义权,也就是说,很多宝石的漂亮等等,长期下来,形成实际上有个大众约定的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是不那么精细的,也是不完全的。
  那么现代的商家,面对新的宝石和石头,需要掌控这个价值定义权后,就可以套用这个标准来为自己的商品提升价格。但是这个价值定义权,不是凭空定义的,也不是想说多少是多少,他有个标准:
  第一、不能违反历史(既定)价值定义权,除非因为某种时代变迁,导致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像白银因为产量猛增,使得银本位不复存在。
  第二、必须遵守稀缺原则,即物以稀为贵。这个其实也是奢侈品中的要求,为什么那些奢侈品商家总是喜欢出限量版的道理。
  第三,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为什么要收藏?为什么价格贵?要知道,不是稀少就会贵的,你找不出用途的东西,再稀少也没意义。
  第四、必须在市场上有实际的交易产生。如果没有实际的交易,那么不会有人跟进,大家都只能听说,无法参与,肯定不行,而且这个交易过程就是一个从价值变现成价格的过程。
  第一条、第二条都是很客观的,因此如何制造第三、推动第四,就成为商家的关键。
  四、如何炒作石头等天然收藏品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砭石的操作。当年满山皆是,盖房都不用的泗水砭石,曾经一度涨到毛料一万五六一吨的天价。
  天然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其次是氧化硅、氧化钠等,还有铝、铁多种微量元素。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主要用来制作刮痧板、砭锥、砭砧等。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能用于砭术的都可称为砭石。泗水砭石则是其中最好的砭石。其次,砭石像其他的宝石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加工成工艺品后还有收藏价值。网上的健康石概念被热炒,再加上其稀有和不可再生性,北京和香港众多商家来到泗水,由此开始“拉起”了砭石涨价的大车。而就在众多人士买涨的一年后,它又惨跌近一半价格,不少人数十万、上百万元打了水漂。
  有媒体这样报道“我国的奇石收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更创造了价格从两位数飙升到9位数的“世界奇迹”。有关资料显示,奇石见风就涨,上涨几百倍都成了家常便饭。在如今奇石收藏界,这样的事情真的太多见了。一个状如“小鸡出壳”的戈壁石被专家评估了1.3亿元,据说收藏者十几年前从农民手上拿到它时仅花了几十元。一块巴掌大小、神似老太太脸的戈壁石,专家估价9600万元,2000年在昆明展览时,它开价才1万多元。这种价格暴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奇石收藏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奇石收藏者超过3000万人。”
  在挖玉石,买卖玉石的这场热闹的背后,它实际上与近些年炒热普洱茶、茶花、翡翠、寿山石、鸡血石的力量如出一辙,都是有庄家在后台操作的。
  我讲下我知道的炒作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找到有关专家、行业人士,了解某种石头、宝石的性质、储量等。
  第二步,先低价购置囤积一批这种石头,或者珠宝。
  第三步,通过各种媒体对这种石头、宝石进行吹嘘。
  第四步,在媒体吹嘘时候,大张旗鼓去小批量进货(已经是第二次进货),同时把这个进货让媒体跟进宣传。
  第五步,当其他人跟进时候,出手把第二步囤积的倒手。
  然后就顺其自然发展了,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收藏炒作。
  在投入的费用上,一般这样坐庄成本大约在几亿到几十亿,具体如下。
  第一步费用,主要是调查费、专家咨询费,一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
  第二步费用,囤积几亿到几十亿(大约总资金的一半),这个风险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在没有炒起来的时候,一般都是个建材价格,大不了你当建材卖了。
  第三步媒体宣传,这块大约在几百万、到几千万,因为要邀请到各种专家坐台、在各种媒体传播,包括网络、纸媒、电视、甚至要出一些所谓收藏经验的书。
  第四步费用,这个并不是很大,一般在总资金的三分之一,但这个不是一次性,而是要安排很多人,以不同方式、多次去购买,制造一种涨价的假象。
  第五步这个是赚钱。
  我之所以对这个很了解,是因为我这边参与过相关的策划事宜,负责过某收藏的媒体宣传,所以我深知那些所谓的藏品文化价值理论是怎么回事。
  现在市场上的所谓天价奇石和各种珠宝,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价机制,所谓的价格,都是经销商的一种吹嘘。同时,市场里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炒作行为,可以在推高一些石头的价格,这对于奇石收藏来说,实际上埋藏很大的信任危机。
  这里的关键点是在于,传要到位,且宣传要配合小额成交炒作,制造出涨价的假象。这样才会引诱囤积成风,引诱游资豪赌未来的收益,石头这种高价位,有些人感觉巨大的财富在里面,盲目地收藏它,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在经济上受损。如果消费者也盲目的跟着游资进场,消费这些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位的炒作物,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看看之前的普洱茶报道:“2006年,大量资金进入普洱茶疯狂炒作。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一夜间被打回原形,到去年更是跌到了谷底,当年600万元一公斤的茶王,身价也只值10多万元,跌去50多倍!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赚了钱,但大部分人亏损,一部分甚至血本无归!暴涨暴跌不但打击消费者信心,对行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摧残。”
  (待续)